【深度报告】国内各省份营商环境深度分析
发表时间:2024-06-24 09:09
国民经济研究所自2006年开始进行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营商环境的企业调查和研究,自2011年开始出版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系列报告,每隔三年左右时间发布一个新报告,旨在对我国各省份营商环境总体状况和各方面状况进行量化评价和比较,并跟踪沿时间的变化。本报告为2023年报告的简要版,完整报告已经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从2023年报告开始,本系列报告的原标题《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报告》更名为《中国分省营商环境指数报告》,“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更名为“中国分省营商环境指数”。这是为了更符合多数人的用语习惯,但报告的主旨不变,指数的基本构成除个别调整外基本不变[1]。
本系列报告是在全国范围企业调查基础上完成的。全部信息来自各地样本企业主要负责人填写的调查问卷。2023年报告所依据的这一轮企业调查大部分于2022年进行,少量调查延续到2023年一季度完成。为保持体例一致,在本报告中,我们将本次调查取得的数据统称为2022年数据。
本次调查的有效样本企业总数为2295家。其中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89.4%),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占6.2%,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6%,其他类型企业和未分类企业占1.9%。按企业规模分类,样本企业中大型企业占7.0%,中型企业占30.8%,小型企业占40.6%,微型企业占21.6%。按行业分类,工业企业占29.2%,商贸、住宿餐饮、居民服务业企业占14.9%,农林牧渔、建筑、交通运输企业占20.6%,信息技术、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占16.7%,金融、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3.9%,其他服务业和未分类企业占4.7%。
样本企业的地区分布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多数省份的有效样本企业数量在50—100家之间。考虑到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份企业数量众多,欠发达省份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样本企业在各省份间分布也有差别,但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西部省份有效样本企业也都在35家以上,能较好反映各地情况。
本营商环境指数体系目前包括总指数、8个方面指数和26个分项指数。总指数由各方面指数合成,各方面指数分别由若干分项指数合成。所有指数采用1—5分的评分标准。评分越高,表示营商环境越好。
本文摘取了《中国分省营商环境指数2023年报告》第一、二、三部分的最重要内容。报告全文的第四、五部分分别是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情况,和每个省份的营商环境情况。关心这些信息和前三部分更详细内容的读者,可以从全书找到完整的信息。
本文的第一节报告各省份2022年营商环境的新进展,展示2012年以来各省份营商环境评分和排名的变化,以及全国总体变化。第二节分8个不同方面报告全国营商环境的变化,还将分析对企业经营有严重影响的因素,以及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企业经营受到的影响。第三节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营商环境差异、大中小微企业的营商环境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的附录列出了营商环境指数体系的完整结构,说明了计算方法。
一、全国营商环境总体进展和分省排序
中国分省营商环境指数显示,从2006年到2022年,我国营商环境总体上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表明总体趋势有明显的改善。但历年也经历了若干波折。其中在2008—2012年期间和2019年到2022年间出现了停滞和下降。图1显示了2006—2022年的营商环境总体变化情况。
图12006-2022年全国营商环境总指数的变化
我们在以往的报告中分析过,2008-2012年营商环境变差,与当时的大规模货币刺激和大规模政府投资有直接关系,连带出现了政策公开、公平、公正程度下降,政府对企业干预增多、官员腐败情况增多、法治化程度下降等情况。而2019—2022年营商环境评分再次出现下降,主要涉及政策公开、公平、公正程度有下降,人力资源供应状况变差,市场需求疲软、企业间过度竞争激化等。
表1给出了全国各省份历年营商环境总指数评分及其变化。从表1可见,多数省份在2012-2016年期间营商环境有明显改善,2016年后改善显著放慢。2019—2022年,全国企业营商环境总指数评分出现下降的省份有17个,平均降幅为0.11分,上升的省份有12个,平均升幅为0.07分,有两个省份评分没有变化。无论在数量,还是幅度方面,评分下降的省份都超过了上升省份。按地区划分,一部分东、中部省份评分继续有所上升,其中中部省份总体改善比较明显;多数西部省份、东北三省和四个直辖市评分都出现了下降。升降相抵,全国总指数下降0.03分。
根据分省营商环境总指数的评分结果,表2列出了各省份2006-2022年营商环境在全国的总体排名,以及2019-2022年各省份名次的变化幅度。表中各省份的排列顺序,是根据2022年企业营商环境总指数评分,按从好到差的顺序排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