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园区】严峻形势下,地方政府引导基金路在何方?(独家)

发表时间:2022-04-25 15:08
 
业务对接: 13522211698

  截至如今,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已经达到2万亿,今年以来,天津、河南、福建、江苏等省市陆续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目标规模皆达到百亿量级。但从2021年整体趋势看,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立数量与规模均呈现放缓态势。而早一批成立的政府引导基金也开始进入清算期,资金的使用效率、引导效果,以及考评考核,都是横亘在政府引导基金面前的问题。

  对GP而言,怎么拿到政府的钱、怎么花政府的钱,这是问题。对政府引导基金而言,怎么投、怎么退,也是难题。笔者在业内从事多年,这一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

  
  

  (一)GP和引导基金的目标不一致,新形势下这一矛盾更加明显

  一方面,GP需要业绩,需要养团队,需要拿出漂亮的IPO名单赢得LP们的信任。归根结底是金融属性,这是搞金融的。从政府引导基金角度讲,过去几年很多人马和班子都是从城投抽调过来,大部分人是搞基建出身的,对引导基金并不太懂。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推广,当前政府引导基金越来越具备专业属性。但是,政府引导基金主要目的是配合地方政府招商,重大产业落地,是强烈的地方属性和区域经济发展属性,从纯金融角度考虑,目标和GP有本质冲突。GP是来赚钱的,不是帮你招商引资。GP的团队,几乎个个都是顶尖高学历人才,都是经济学、金融学或者其他相关理工科专业背景。要的是一级二级市场收益,这是大头。而招商引资落地的辛苦收益,他们大概率看不上。

  于是,政府引导基金和GP的诉求,出现分歧。而二级股票市场也不给力,破发比比皆是,加上政府资金也开始不充裕,导致部分引导基金处境困难。

  (二)引导基金管理机制亟待更新升级

  某引导基金负责人告诉【第一园区网】,他们的管理办法是2013年制定的,这么多年一直都没有变过。无论从奖励机制,出资要求还是退出机制,都没有变化。当初制定的时候倾向于稳健,过度的稳健导致近几年几乎没有成功落地的案例,GP看到过高门槛基本都是望而生畏。头部GP又不愿意与其合作,高不成低不就,相当尴尬。

  另外,过于严苛的考核体系,很多负责人都担忧投出去收不回来,以及投资出现亏损的问题。目前深圳在这方面走在前列,但其余城市几乎都存在这个问题。国资流失等担忧,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决策者。《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参股种子天使基金管理办法》对容错也具体化的表述:“针对早期项目投资高失败率的实际情况,在尊重市场客观规律、科学严谨遴选项目、投资决策程序完备、管理机构尽职尽责的情况下,容忍投资失败。如种子、天使子基金退出清算发生亏损,引导基金根据实际情况,最高可以出资额为限先行承担投资损失。”设立伊始,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就充分认识到股权投资的风险性,并相应设置了容错机制。例如,《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有如下表述:“鼓励种子类、风险投资类子基金投资企业发展早期。引导基金在投资种子类、风险投资类子基金时,可根据情况设置不同比例的容错率。”

  (三)引导基金对GP的要求日渐严苛

  GP在募资时,如果不拿政府引导基金的钱,基金很难完成募资,一方面凸显了政府引导基金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化的钱在减少。自2018年资管新规之后,随着募资难的加重,GP更加依赖政府引导基金,但一两年,GP大规模的拜访,却仍难找到合适的钱,与政府引导基金的发展也有关系。随着政府引导基金的成熟,投资标准更加完善,选择GP时也更加有的放矢。对行业的深刻理解、业绩、团队、内控、团队激励等,都是政府比较重视的因素。除此之外,类似于清科排名等因素,也是地方政府选择的原因之一。对于排名中间或者靠后的GP来说,除非自带优质项目让政府非常感兴趣,否则已经较难打动政府。



  (四)退出难

  截至2021年底,有相当一部分政府引导基金设立于2014年-2017年。一般来说,引导基金存续期为5-10年。目前政府引导基金退出的方式有上市减持、股权转让、企业回购等多种途径。随着各大引导基金陆续到达基金退出清算时期,市场的承接压力巨大。IPO无疑是退出的最好结果。但是,并不是每个基金投资的项目都有机会走到IPO的那一天。数据显示,通过IPO退出的比例只有10%到30%不等。不少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进入时,都有相关的退出回购条款,不过到回购期之后能否顺利实现回购并不确定。很多企业扛不住压力选择破产或注销,回购一事也就不了了之。另外,部分基金退出时所投项目IPO情况不理想,直接分配股权,导致基金现金流回笼难,下期出资受影响。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将对政府引导基金募投管退各个环节从严管理,促使部分低效、非专业的机构退出市场。从市场角度看,这也是S基金逐渐兴起的原因。

  (五)团队

  团队这一因素很少被外界提及。传统引导基金较多按照投资基金模式进行人员配置,金融口从业人员较多。投资人员最看重的主要是收益率,成长空间以及IPO等财务指标。但真正的引导基金,最核心的是满足政府的产业落地需求。因此金融口的团队重视的指标,与产业落地是有一定差距的。部分引导基金纯投资机构的配置,导致无法有效监督子基金投后产业落地进展,也不知如何去考核设立的子基金。

  那么,引导基金应该怎么玩?我们的看法是,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引导基金最终要实现招商引资、产业落地和金融投资等多方面目标的综合实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搞清楚自己要什么,把投资/风控/产业落地指标进行有效区分

  一定要避免混淆引导基金究竟是基金还是产业落地工具。一旦分不清楚,目标实现难度很大。轻则完不成政府领导班子交给的任务,重则国有资产流失。

  (二)选择GP不要太重名气,要看把握的资源是否匹配

  名气是一方面,其实私募基金能掌控的项目十分有限。很多时候,基金只是个参股角色,究竟要怎么落地,还得大股东说了算。另外,名气大的GP,一般引导基金是看不上的,没有必要热脸贴冷屁股。反而是一些产业资本,具备产业背景的中等基金,由于手里就是自己的项目,可操控能匹配,反而是很不错的资源。我们正在推进的某基金就是这样。核心项目以中科院为主,旗下都是自己的项目,非常有影响力。

  (三)团队配置

  基金的属性是金融没错,但如果全都是金融,很难保证落地目标能顺利实施。地产/园区和金融投资,是不太相关的两个范畴。必须有一个能够担当起两方面的核心团队或高层,平衡各方诉求。一方面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另一方面也推进基金获得更高可靠的回报

  (四)根据自身需求,搭建母基金+直投结构

  股权投资这个活,越来越多的LP开始涉及,自己干GP的工作。说白了,这个活核心是依靠专业团队。作为财政实力雄厚的地方城市,自己养一个团队没有问题。例如合肥就有合肥城投、合肥产投和兴泰资本。其他四五线城市如果要养一个GP团队,难度就高了去。因此,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投资模式很重要。

  (五)建立靠谱的考核机制

  GP拿到钱以后,一定要灵活跟踪GP的投向项目情况。再好的项目,落不了地也没有用。落地规模再好,三年亏光也不是好项目。一定要建立与GP的灵活考核机制。

  未完待续

【第一园区网】正在联合中科院某下属机构联合组建科技产业基金,规模3亿。合作具体详情请见
http://www.1yuanqu.cn/index.php?m=goods&a=details&content_id=7274

0
注册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