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园区独家】各地应加快优化对中介机构的招商引资奖励办法

发表时间:2023-09-10 22:28

     以下是【第一园区网】独家文章。作为北京顶辉资本旗下专业的园区创新升级服务商,【第一园区网】主要业务有:招商引资、产业基金和政企合作业务,帮助产业园区实现经营模式升级,通过资源赋能推动企业在新形势下稳健成长。我们坚决打破以往传统僵化的地产思路,以独创的“产业GP”模式解决园区盈利和持续发展问题,助推区域发展。我们的正式签约合作伙伴包括工信部旗下机构、北京产权交易所、中国电子集团、天津泰达、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及天津蓟州开发区、杭州富阳区等代表城市。我们帮助合作伙伴升级招商及运营模式,通过导入资本、产业资源推动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近期山东济宁市投资促进官微发布一则关于《济宁市社会招商奖励办法》的文章,详细列举了为济宁提供优质招商项目投资信息,引荐并促成项目落地的奖励办法和条件。文中对具体产业方向(高端装备、化工、信息技术等)进行了明确,且对投资规模(1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占比50%且市外投资占比30%以上等)进行明确,奖励金额在5-50万元区间。【第一园区网】认为,这是当前非常标准的招商引资奖励内容,从产业方向、规模、条件等予以明确,奖励金额界定也非常清晰。但是,花点时间查询一下其他省市的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大家都差不多。产业方向基本都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衡量标准也都是以固定资产、拿地/租赁厂房金额、总投资额,奖励金额也大同小异。
    我们在此并不评价济宁市招商奖励办法的优劣,而是站在国内招商引资工作整体进行分析。当前各地招商引资工作内卷已白热化,大家连对中介机构的奖励办法都几乎一样,只不过是考核标准、奖励金额有细微差异。令人感叹。总结起来几大特点:
    (1)方向类似
    几乎都是国家鼓励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动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很少有地方和园区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细化产业方向。
    (2)事后奖励,增量分成
    【第一园区网】筛查各地对于招商奖励办法,几乎都以事后奖励为主。即签署协议后根据落地情况给予奖励。羊毛出在羊身上,用新增部分给予奖励。
    (3)深度挂钩土地/厂房租售,锚定固定资产
    几乎都以土地厂房的对外租售作为资金池,以固定资产的投资作为计价依据。这点非常明确,就是只要制造业,轻资产没有机会。轻资产项目初期没有大资金投入,没有贡献不受园区欢迎。
    标准化的招商奖励办法,在国内基本已经实施多年。我们认为,本质是大众筛选优质项目提供机会。即只要有相关项目存在落地需求,中间人只要得知此消息就可以反馈给地方政府或园区,是典型的“信息式招商”、“二手式招商”。主要特点有以下:
    (1)企业自身主动有落地需求,且已经有成熟的计划。可能已经对接过其他地方政府,中间人挖掘并转发。渠道越多,获取的信息就越多
    (2)企业本身就是先进制造业,主动对土地厂房有需求。只要有足够多的渠道,就能了解相关信息。渠道第一
    (3)中间人与地方和园区保持非常紧密的关系,且事前有约束且明确双方合作关系,不会被飞单。
    (4)中间人运作项目落地的概率较大,且投入不超过地方和园区的奖励总额(差旅、公关费用不超过总奖励),不能亏钱干。
    (5)中间人只要有渠道获取信息即可,不需要对产业、企业有较深了解(门槛低,谁都可以干)
    上述四点是中介机构有意愿推进落地成功并获取奖励的必要条件。简单概括有几类人群较为符合:
    (1)房地产中介,拥有广泛的本地化渠道。特别是厂房土地租售的客户资源
    (2)商协会,具备企业资源的团体
    (3)具备一定产业资源的人士,兼职推动
    根据我们了解,市场上主流的招商引资机构很少愿意事后招商奖励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奖励金额太低
    不少地区和园区,主要在固定资产和土地/厂房租售上明确奖励。江浙部分地区仍在沿用固定资产千分之三的奖励措施,北方多数地区仍在沿用土地佣金1%、厂房1-3个月租金的奖励措施。如果一个投资1亿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的项目落地,该地区实际只能支付9万元税前奖励,税后预计拿到7万都不到。这样级别的金额,甚至都谈不上奖励二字,纯粹就是“学雷锋”。而土地佣金,更多被地产中介所采用,如果没有企业掏钱买地买厂房,一分都拿不到。
    (2)项目飞单风险高
    在【第一园区网】与业内交流沟通了解到,大家的担忧其实都是一致的。即中介机构在经过精心筛选后,给地方和园区推荐优质项目并积极推动落地,由于第三方角色的关系,无法完全掌控项目。有两个层面,第一是项目推荐后缺失协议保障,即使签了协议如果“里面没人”或者关键人士调离岗位,很可能拿不到奖励;第二个层面就非常恶劣了。我们了解到部分地区和园区的负责人,在掌握优质项目信息后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将项目据为己有并与其他园区交换,或自行推荐给其他主体,严重破坏合作基础和信任。这样的情况不少,我们遭遇过。
    (3)流程长风险高
    通常招商引资落地大项目需要1-3年时间,小项目也要3个月左右落地。作为开办公司的专业中介机构,从商业模式上是无法支撑的。
    那么,为什么要升级?原来的标准模式不是很好吗?搞清楚几点问题:
    (1)经济形势变了,改革开放40余年企业飞速发展,是企业找园区要地要资源。但目前情况下,地方和园区是妥妥的乙方。要顺势调整对企业的扶持,不光是土地厂房这类基本资源,大家都有。要寻找自身特色资源给企业赋能。
    (2)采取措施保障中介机构知识产权和劳动成果的保护,地方对中介机构的态度也是对企业的态度。我们认为,飞单问题在不少地方和园区都存在。如不采取措施保障知识产权和劳动成果,随意窃取他人项目,圈子很小反面新闻对地方会是负面影响。欧美做产业落地的机构都是非常高精尖的企业,具备产业背景且都由经验丰富的人士推进。产业落地也并非卖地卖厂房那么简单的事情
    (3)迎合经济形势变化,调整此前绑定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厂房的衡量标准。当前经济形势下还有多少企业主动来买你的厂房土地?哪怕是免费白给土地厂房,对大企业的吸引力有多少?如果土地/厂房租售很少,奖励也就谈不上。
    (4)明确大方向,细分赛道集中突破。各地重点引进产业方向几乎都一样,未来要根据自身产业环境和资源细分定位,以有限的财力在明确的子行业中寻求突破。同样,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也会更清晰目标,效率更高。
    (5)事后落地的合作机构也仅局限于兼职或非专业机构,效率打折扣。专业机构担忧付出资源和精力,没有任何收益,如何破局?
    (6)地方和园区给予中介机构的支持有多少?如果还是单纯甲方思维,什么支持都没有,等着中介机构把土地厂房的需求信息发过来,在招商同质化、内卷白热化的现阶段会比较艰难。
    (7)也有不少园区反馈,多年前不少机构以前期费用形式要出招商外包合同,前期付费效果并不好。如何保障园区的权益?园区也担忧和不靠谱的机构合作导致资产流失,如何平衡双方各自的担忧?
      我们认为,未来的产业园区是一个个产业孵化机构,而非单纯的土地厂房载体。过去几十年,土地厂房在企业发展的价值已经得到相当体现。未来企业更需要综合资源的协同,土地在其中的价值将会回归原有属性,去掉资本化属性。因此,园区真正要搞好产业,也需要第三方机构来鼎力相助。优秀的第三方机构,将不只是从土地厂房予以支持,而是全方位提升园区的综合吸引力和价值,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在增量中获取收益。【第一园区网】已在实践中总结出多个可推进的持续发展模式,既保障园区利益,也实质带动第三方机构的积极性,详情对接。
     
    【第一园区网】打破传统地产思维,从发展模式上帮助产业园区提升经营效果和盈利能力。我们在招商、基金、政企合作和资源等几个方向输出价值,加快区域产业快速发展。我们正式签约合作伙伴包括多个知名机构、国企央企和核心城市,诚邀合作!
    详情对接汪先生13381002466(微信同)
    
0
注册
登陆